刘好仃把鼠标滚轮往下推,屏幕上的客户反馈一条接一条跳出来。上一条还写着“视频拍得实在”,下一条就提到“我们车间蒸汽大,玻璃老起雾”。他手指顿了顿,又往上翻了几条,类似的词开始冒头:“高温”“潮湿”“变形”“密封不严”。
他没急着记,而是打开客服通话记录摘要,一行行扫过去。有些客户说得含糊,比如“用不了半年就得换”,但他注意到这类问题多出现在电子厂、食品加工厂这些名字后面。再一核对,这些客户的订单里,几乎都买过耐高温边框的型号。
他拨通王姐的电话:“最近有没有人专门问定制密封方案?”
“有啊,”王姐声音从听筒里传来,“光这周就有六个,我都备注了‘特殊需求’。”
“名单发我一下。”
挂了电话,他又叫住正要出门的老陈:“帮忙看看这些客户以前买的都是什么型号。”
老陈凑过来,看了两眼:“边框带隔热层的居多,还有几个订过加厚胶条。”
“他们是不是都在环境特别差的地方用?”刘好仃问。
“差到什么程度?”老陈反问。
“比如常年开着蒸汽阀,或者地面总积水的那种。”
老陈点点头:“那确实超出了普通民用标准。”
这时老周路过门口,探头说:“我昨天导出的‘工地日记’评论区,也有人留言问能不能抗腐蚀。我还以为是开玩笑。”
刘好仃抬眼:“留言在哪?”
老周掏出手机翻出来,递给刘好仃。屏幕上几条回复扎堆出现:“这种玻璃能用在泡菜车间吗?”“我们锅炉房窗户天天结水珠,有没有防潮款?”“要是能耐酸碱就更好了。”
刘好仃把这几条截了图,顺手拖进一个新建文件夹,命名为“工业场景反馈_初步整理”。
他回到电脑前,把客户行业分类拉了个表,再标上关键词。电子厂、制药厂、中央厨房、冷链仓库……这些行业的共同点慢慢浮出来:高湿、高温、空气腐蚀性强。而他们的诉求,集中在三点——不起雾、不变形、不漏气。
“以前咱们总想着怎么让家装客户满意,”他自言自语,“可有些人根本不是冲着美观来的,他们是真需要扛得住折腾的东西。”
他起身去茶水间倒了杯温水,回来时正好王姐走进办公室,手里拿着打印好的客户清单。
“我按咨询频率排了序,”她坐下来说,“前三位都在做食品加工,第四家是电路板清洗车间,第五个是医院消毒供应室。”
“全是湿热重的地方。”刘好仃接过单子看了看,“他们有没有提具体温度?”
“有一个说了,车间常年三十八度以上,湿度接近百分之九十。”
老陈插话:“我们现有的测试模型没覆盖这么极端的情况,最多模拟到三十五度。”
“但老设备能不能先跑一组数据?”刘好仃问。
“可以试,不过结果只能参考。”
“够了。”刘好仃点头,“先知道大概方向就行。”
老周在一旁听着,突然说:“我认识一个做冷库安装的朋友,他说他们最头疼的就是窗角发霉,换了好几家材料都不行。”
“你让他拍几张照片。”刘好仃说,“不用修图,越真实越好。”
王姐笑了笑:“现在倒好,客户不嫌我们问题多,反而觉得我们靠谱。前几天还有人问我,能不能提供一份‘不同环境适用指南’。”
“这个想法不错。”刘好仃翻开笔记本,在空白页写下:“功能型工业窗体——潜在需求观察”。
他抬头:“咱们先不做动作,只做记录。你每天把类似咨询单独归类,看看是不是持续出现。”
“行。”王姐应下,“如果三天内超过十个同类提问,就算趋势成立?”
“就这么定。”
老陈还是有点犹豫:“现在研发任务已经排满了,再分心搞别的,怕顾不过来。”
“不是要你现在动手。”刘好仃说,“只是留个眼睛看着。万一哪天管理层问起,咱们至少能说出个一二三。”
“而且,”王姐补充,“说不定哪条留言就是下一个突破口。就像当初没人想到,客户会因为一段裂缝视频就愿意下单。”
老周笑了一声:“我还记得那天,我说实话把瑕疵拍进去,你们还劝我剪掉。”
“结果呢?”刘好仃也笑了,“客户说,敢亮缺点的厂家,才敢保质量。”
几个人安静了一会儿。窗外阳光斜照进来,落在会议桌一角。投影仪还连着笔记本,屏幕暗着,像一面没擦干净的镜子。
刘好仃站起来,打开投影,把刚才整理的三张图表调出来:一张是客户行业分布饼图,一张是高频关键词云,最后一张是从留言里摘出来的典型问题。
“看出来没有?”他指着屏幕,“这些人不是随便问问。他们是真遇到了麻烦,又找不到合适的解决方案。”
王姐盯着那张词云:“‘抗蒸汽’‘防结露’‘长期使用’这几个词颜色最深。”
“说明重复率高。”老陈点头,“而且集中在特定行业。”
“这不是偶然。”刘好仃关掉投影,“所以咱们不能当没听见。”
“但也不能太当真。”老陈提醒,“万一这只是个别现象呢?”
“所以才设个观察期。”刘好仃说,“三天,十次同类咨询,达标了再说下一步。”
“我觉得可以。”王姐说,“反正每天都要汇总数据,多标一个类别也不费事。”
老周拍拍相机包:“我要是再去工地,顺便问问施工队有没有遇到类似问题。”
“好。”刘好仃点头,“大家都留意着点,别主动推,但也不能漏掉。”
散会后,他坐回工位,把那张写着“高温高湿工业窗体——待验证需求”的便利贴撕下来,贴在笔记本封面内侧。翻开第一页,是他前两天写的那句话:“办法不一定马上解决问题,但能让问题不再吓人。”
他在下面补了一句:“有时候,别人随口一问,可能是你自己都没意识到的机会。”
电脑右下角弹出新消息提示。他点开,是系统自动推送的今日客户咨询摘要。滚动条往下拉,第三条写着:“客户咨询:是否有适用于高温高湿环境的专用密封窗?应用场景为豆制品生产车间。”
他看了一眼时间:上午十点零七分。
紧接着,第四条更新:“客户留言:我们厂现有玻璃三个月内出现密封层脱落,是否可提供耐腐蚀型号参考?”
他又看了一眼刚才设下的观察标准——三天,十次同类提问。
这才刚开始两个小时。
他没动,手指悬在键盘上方,等下一条信息跳出来。
屏幕闪烁了一下,新的留言载入:
“用户提交咨询:请问贵司产品能否用于恒温恒湿实验室?要求长期运行不产生冷凝水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