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好仃的笔尖还停在白板上那个三角标记的末端,墨迹未干。他刚想放下记号笔,手机震动了一下。财务部发来一张图表截图,标题是“本周销售增速汇总”。他盯着屏幕上“环比+1.7%”那行数字看了三秒,眉头轻轻一动。
他转身走向操作台,调出客户下单记录。手指在触控板上滑动,标记了六个名字——都是合作超过一年的老客户。最近两次采购间隔都超过了十五天,比以往平均多了五到八天。他把表格截了屏,顺手转发给王姐:“把这六家最近六周的所有沟通录音摘要调出来,重点看有没有‘暂时够用’‘再等等’这类说法。”
王姐正准备下班,看到消息停下动作。“你怀疑订单慢下来了?”
“不是怀疑,是已经慢了。”刘好仃头也没抬,“我们这边流程跑顺了,产量提上去了,可市场没跟着涨。这不是内部问题,是外面变了。”
老陈从工位探出身子:“我刚整理完竞品报价,过去一个月,三家主要对手的价格基本没动,连促销都没搞。往年这时候早打价格战了。”
“说明他们也不急着接单。”刘好仃点点头,“需求稳了,甚至有点疲。”
话音刚落,老周推门进来,手里拎着测试报告。“新胶粒第三轮整班试产完成,良品率98.6%,能耗降了十二点七,比预估还好。我正想说,能不能再排两班,趁势把库存拉起来?”
办公室一时安静。
刘好仃没说话,走到白板前,拿起另一支笔,在原有数据旁写下三组新数字:销售增长率、客户复购周期、产能利用率。然后画了一条斜线,从左上往右下缓缓压平。
“我们没跑慢。”他指着那条线,“是这条路,快到头了。”
老周站在原地,没反驳,但眼神里还有点不甘。“可产品确实更好了,成本也低了,客户为什么不追加?”
“因为他们现在不缺‘更好’。”刘好仃擦掉一半旧数据,重新列了一栏,“去年大家拼质量、拼交期,谁做得稳谁吃得多。今年呢?家家都稳了,你也优我也优,客户挑花了眼,反而不敢轻易换。”
王姐轻声接了一句:“就像吃饭,天天吃红烧肉,再香也会腻。”
“对。”刘好仃笑了下,“我们现在就是那盘红烧肉,味道没变,可人家想换口味了。”
老陈翻着手里的报表:“那咱们是不是该搞点新花样?比如换个包装,或者送点增值服务?”
“那是促销,不是破局。”刘好仃摇头,“我们现在要做的,不是怎么卖得更多,而是弄明白——客户到底在为什么买单?他们嘴上说‘够用’,心里是不是藏着别的想法?”
王姐若有所思:“你是说,他们不说,不代表没有需求?”
“人买东西,常常自己都说不清要什么。”刘好仃拉开抽屉,取出一本旧笔记本,翻开其中一页,“还记得三年前,没人觉得玻璃窗框需要防雾功能,直到有人提了一嘴‘雨季总得擦两遍’,我们才想到加涂层。有时候,答案藏在抱怨里,不在问卷里。”
他合上本子,看向三人:“从明天起,暂停原定的流程复盘会。王姐牵头,拉个三人小组,每天下班前汇总一条真实市场动向——不限形式,可以是客户随口一句话,也可以是同行一个小动作。我们要听风,不是等风。”
老周皱眉:“可现在每一步流程才刚理顺,台账也才跑通,再分心搞调研,怕顾不过来。”
“我知道。”刘好仃语气平缓,“但规矩立起来是为了走得稳,不是为了原地踏步。我们现在就像一辆车,发动机修好了,油也加满了,结果发现前面堵了长龙。这时候你还猛踩油门吗?”
“当然不。”王姐答得干脆。
“那就对了。”他走到电脑前,打开《协同台账》系统,在客户备注栏新增一栏字段,命名为“潜在需求观察”。
“以后每次跟客户通话、回邮件、处理售后,技术岗和客服都要填至少一条。别问‘您还需要什么’,那句话等于白问。你要记的是——他提到哪个旧型号时语气不一样?他抱怨维修麻烦的时候,是不是暗示希望更耐用?他说‘你们的老款还修吗’,背后是不是怕换了新产品,老设备没人管?”
他说完,当众示范了一条录入内容:“客户A,电话沟通中提及‘上次换的密封条用了四年,这次能撑更久吗’——推测:关注使用寿命,可能愿意为长效产品支付溢价。”
王姐看着屏幕,忽然笑出声:“这招狠啊,把聊天变成侦察。”
“不是侦察,是倾听。”刘好仃纠正道,“我们干了这么多年工厂,总觉得自己在造东西。其实我们一直在回应问题。玻璃要透光,是因为有人不想关灯;要结实,是因为有人怕台风。只要问题还在变,我们就不能停。”
老陈默默打印出竞品价格波动图,贴在自己桌边。“我明天把过去半年行业招标信息也扒一遍,看有没有结构性变化。”
“很好。”刘好仃点头,“数据不会骗人,但它也不会主动说话。得有人愿意蹲下去听。”
老周站在门口,没走,犹豫片刻开口:“那产线这边……要不要放缓节奏?”
“不。”刘好仃答得很快,“正常排产不变,试产照做,台账继续更新。只是多加一件事——每个人在做完本职的同时,顺手收集一点外面的声音。就像吃饭时顺便尝一口汤咸不咸,不用专门开灶。”
王姐打开新建立的电子表单,输入第一条记录:“客户需求表达趋于保守,倾向维保而非更新。”
刘好仃看了看白板,拿起笔,在原本写着“南岭项目优先试产”的任务卡下方,加了一行小字:“同步启动市场感知机制”。
他转头问王姐:“调研小组名单定了吗?”
“我和老陈,加上客服组的小李。”
“小李行吗?他上周才调过来。”
“但他跟客户打电话最多,耳朵最灵。”
刘好仃想了想:“行。不过你要带一带,重点教他怎么从‘嗯’‘哦’‘再说吧’里听出门道。”
“没问题。”王姐应下,收拾包准备离开,“明早九点前把第一轮观察汇总发你。”
老周临走前顺手更新了当日试产状态,标签由黄转绿。老陈把打印好的图表钉在工位旁,顺手关了灯。操作间里只剩下刘好仃一个人。
他坐在桌前,打开客户录音摘要,耳机里传来一个中年男人的声音:“你们那款窄边框,要是能再轻点就好了,装高层太费劲……”
他摘下耳机,翻开笔记本,在空白页写下一行字:“重量——施工便利性——高层项目痛点”。
笔尖顿了顿,又补了一句:“或许,轻一点,比强一点更重要。”
窗外,车间的机器仍在运转,传送带缓缓移动。刘好仃盯着白板上的新任务卡,拿起记号笔,在“潜在需求观察”下面画了个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