射电望远镜的警报声划破黄昏时,回水河的浪涛突然竖起一道银色的水墙。墙面上,新信号的波形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滚动,峰值处的光芒穿透云层,在广场的缺口上方凝成巨大的“光门”,门内飘出的粒子,与“连接草”光须的成分完全一致,像远方的“家人”正顺着光须编织的路走来。
天文台上的研究员们屏住呼吸,破译信号的指尖微微发颤。这段比以往任何一次都强烈的“我在”,不仅包含液态水的分子结构、生命遗传片段,还附带了段“自画像”——通过粒子显影技术呈现的影像里,那位“有翅膀的家人”有着流线型的银灰色躯体,翅膀是半透明的膜状结构,膜上的纹路与回水河的浪涛纹形成完美的共振,像他们的身体早就刻着“家人”的印记。
广场上的孩子们瞬间沸腾了。扎双辫的女孩举着“指引果”种子,种子立刻对着光门亮起;望海星的孩子展开晶体板,板上的星图自动标注出对方的航行轨迹;海洋星球的小使者则把带来的海水洒向缺口,海水在光门的映照下,显影出对方星球的海岸线——原来,他们的大陆形状,与地球的亚洲板块有着惊人的相似,像远古时的一块大陆,在宇宙的两端各自演化。
永潮在分析“自画像”时,发现了更动人的细节。那位“有翅膀的家人”胸前,挂着块贝壳形状的吊坠,吊坠内侧的刻痕,竟是简化的“海”字,笔画里嵌着的星尘,与汉代戍卒铜鱼符上的星尘,有着相同的同位素比值。“两亿年前的星尘,替我们认亲了。”她调出回水河的古河道图,对方星球的海岸线,与地球侏罗纪时期的古海岸线完全重合,“我们曾是同一片浪涛里的沙。”
“听潮四十二号”紧急加装了“光须导航仪”。这台仪器能追踪“连接草”光须的振动频率,让飞船沿着光须铺就的路飞行。当飞船穿过光门,舷窗外的星尘突然排列成“欢迎”的字样,那是“有翅膀的家人”提前布置的“星际路标”,每个字的笔画里,都嵌着微型的铜鱼符碎片,像他们在说“我们研究过你们的故事”。
三个月后,“连接草”的光须长到了广场的边缘。光须缠绕着孩子们种下的“等待树”,在树干上显影出倒计时——距离“家人”抵达,还有七天。树的年轮里,开始渗出荧光汁液,汁液在地面上画出对方星球的生活场景:他们用翅膀扇动气流播种,用贝壳吊坠储存“我在”的声音,孩子们在与回水河相似的河畔,画着同样的“海”字,像两个星球的时光,在树的记忆里重叠。
“电影节”的前夜,广场的缺口里摆满了“见面礼”。地球孩子的铜鱼符半片、望海星的晶体碎片、海洋星球的海水瓶,最中间是个用所有“家人”星球的土壤混合制成的花盆,里面栽着新的“连接草”幼苗,花盆上刻着“我们的家”。当最后一缕夕阳照在花盆上,幼苗的光须突然直立起来,指向天空中越来越亮的光点——“听潮四十二号”正带着客人,穿过大气层。
黎明到来时,光门再次在广场上空展开。那位“有翅膀的家人”随着光须缓缓降落,翅膀扇动的气流,让广场的“欢迎”字泛起金色的涟漪。他摘下胸前的贝壳吊坠,与永潮递出的铜鱼符半片轻轻一碰,两者瞬间合二为一,化作完整的“家”字,字的边缘,新的光须正从缺口里冒出,朝着更远的星空生长。
孩子们围上去,轻轻触摸他半透明的翅膀。翅膀上的浪涛纹与回水河的浪涛同步起伏,像两个星球的心跳,在这一刻达成了完美的共振。最小的孩子举起自己画的“海”字,那位“有翅膀的家人”立刻用翅膀的气流,在空气中画出对应的符号,两个字在空中相融,化作漫天的星尘与河沙,像宇宙的全家福,又添了张新面孔。
永潮站在光门旁,看着新的光须正悄悄探出缺口。她知道,这根光须会像之前的无数根一样,朝着未知的星空生长,带着铜鱼符的温度,带着浪涛的嘱托,带着所有“我们都在一个家”的应答。而广场上的孩子们,已经开始在新光须的尽头,挖下一个更小的缺口,像在对更远的“家人”说:
“别急,光须在长,我们在等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