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大勇三人离开后。
程妍端坐于客栈临窗的书案前,阳光透过雕花木格,在她铺开的宣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。她执笔蘸墨开始写信。
第一封是写给谢府的平安信。
她细细描述了扬州的风物人情,提及已顺利购置产业,让谢国公谢夫人和谢老夫人不必挂心。
笔锋一转,她又委婉地暗示了程国公府可能的动作,请爹爹代为留意京中动向。
第二封信是写给京中周掌柜的,她列出了需要南运的货品清单——不仅有各种香块、芙蓉膏还有口脂、妆粉都要大量的往这边运送一次。
沿路再给各个妍香阁分店补给一些货物的同时,也得保证扬州妍香阁开店后的足量库存。
所以这一批货大概会把香块工坊的库存全部运光。
程妍又安排周掌柜通知郑叔,扩大香块工坊的规模至少三倍。
最后一封信,她写给了离扬州最近的妍香阁分店。
让管事在铺子修整完成后,安排施工队到扬州瘦西湖畔的新铺址汇合。
搁下笔时,暮色已染红窗纸。
程妍轻轻吹干墨迹,望着窗外渐起的灯火,心中已开始勾勒江南版图的雏形。
次日清晨,刘大勇回报三间铺面均已买妥。
程妍立即带着青云、郑大来等人前往瘦西湖边那间最重要的铺子考察。
这铺子位置极佳,正对着瘦西湖最秀丽的一段水域。
此时朝阳初升,湖面上薄雾未散,远处画舫隐约,近处垂柳拂水,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长卷。
程妍立在铺前仔细端详:铺面宽三间,进深颇大,后门直通湖岸。
她绕着铺子走了一圈,不时伸手敲敲墙壁,或蹲下查看地基。
“小姐觉得如何?”
刘大勇问道。
“位置是极好的,”
程妍指着后面的湖面,“只是这墙挡住了湖景,实在可惜。”
回到客栈,她立即铺开画纸,开始绘制修缮图样。
她计划将铺面划分为三个区域:临街处设一个开放式的小院,安置八张竹编小桌和配套的靠椅,供往来行人歇脚品茶。
沿着矮篱笆种一圈鲜花,坐着还能赏花,空气也更好闻。
铺面门脸全数采用本地翠竹搭建。
她特意在图纸旁注明:“竹要带皮,保持自然弯曲之态,仿佛湖畔竹林自然生长而成。”
“妍香阁”的牌匾不用寻常木料,而是将店名阴刻于无窗的那面竹墙上,填以青漆,远看如竹节天然纹理,近观才知是店名。
铺子四周,她设计了一个立体的花境:高处种白茶花数株,取其清雅;中段植木芙蓉、绣球,增添层次;低处则遍栽七彩月季,花开时如锦绣铺地。
她特意标注:“需请熟悉花性的本地花匠,确保四季有花,次第开放。”
室内延续了京都总店的风格,以原木色调为主,梁柱、柜台皆用不上漆的香樟木,只薄薄地刷一层桐油,保持木纹天然之美。
墙面以绿竹装饰,竹节中空处可插时令花枝。
楼上贵宾室完全复制京都的格局,只将窗子扩大,确保每位贵宾都能欣赏到湖光山色。
而后院,更是她匠心独运之处——她决定将后墙全部拆除,以雕花木栅替代,使庭院与瘦西湖景浑然一体。
院中设计成苏式园林风格:入口处叠石为山,形成一道天然屏风,石间植兰草、书带草,更显古朴。
绕过假山,眼前豁然开朗,一座六角凉亭立于角落,亭中设石桌石凳。
坐于亭中,三面皆景:正对瘦西湖烟波,左侧是沿墙花境,右侧是精巧的苏式小景。
她特意在图纸上注明:“亭子需抬高三级台阶,取‘更上一层楼’之意,观景视野更佳。”
她伏案画了整个下午,待最后一笔落下,夕阳已西斜。
图纸上不仅标注了尺寸、材料,连色彩搭配、植物品种都一一注明,详尽非常。
刘大勇接过图纸,仔细看了一遍,赞叹道:“小姐这设计,比京都的铺子还要精巧!”
程妍揉了揉发酸的手腕,苦笑道:“设计容易施工难。京中带来的施工队尚未赶到,你先在本地寻些可靠的工匠,按图先行开工。
记住,竹材定要新鲜带根的,那些花木也需尽快移植,让它们早日适应此地水土。”
“刘大勇,你再去定制一批绣着‘妍香阁’字样的门帘、桌旗,要江南流行的淡雅花色。”
刘大勇领命而去后,程妍望着窗外渐暗的天色,不禁想起京中的郑叔。
若是他在,从买料、雇人到监工,她什么都不用操心,当个甩手掌柜就行。
忽然,她心念一动:既然京都能寻得退伍老兵相助,扬州这兵家必争之地,想必也有可用之人。
她立即又铺纸研墨,给谢瞻与谢国公各修书一封,简述在扬州购置产业的情况,并委婉询问是否在扬州有熟识的退伍老兵可荐。
第二日,程妍巡视了另两间铺面。
那间原为客栈的铺子果然如牙人所言,设施齐全,稍作整理便可开业。
她当即安排随行的众人搬入这里的后院居住,就连路上辛苦的马匹也有了固定的居所。
安排妥当后,她转至城中最大的“顺意牙行”,准备物色宅院。
牙行的王管事是个精干的中年人,听明来意后,立即推荐了几处宅子。
可惜连看三处,都不尽如人意:第一处离铺子虽近,但院子狭小,终日不见阳光;第二处景致尚可,却要穿过闹市,车马喧嚣;第三处宅院宽敞,但年久失修,若要住人需大动干戈。
程妍乘马车送王管事回牙行时,已是夕阳西下。
就在牙行门口,她意外地看见了一个熟悉的身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