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日的安阳,天高云淡,风中带着一丝凉意,却吹不散格物院内外那股蒸腾的热浪与蓬勃的朝气。
距离第一门火炮试射成功已过去数月,安阳的军工研发如同上了双重发条,在陆地与海洋两个方向上并驾齐驱,竞相突破。
火炮司的工坊内,经过无数次失败与改进,那辆四轮炮车已经升级到了第三个版本。
铁质骨架更加粗壮合理,转向机构加装了蜗轮蜗杆,省力了不少。最关键的利车复位机构,在叶明提出利用液体通过小孔节流来消耗能量的“液压缓冲”思路后,虽然只是最原始的雏形,却极大地改善了复位时的平稳性和可控性,减少了弹簧直接回弹的危险。
炮车甚至加装了一个可折叠的薄铁板护盾,为炮组人员提供些许防护。
然而,这一天,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武器研发组的另一项成果牢牢吸引——第一支基本达到实战要求的“安阳二式”燧发枪,终于宣告定型!
工作台上,这支崭新的火枪散发着冷冽的金属光泽。与“安阳一式”火绳枪最大的不同,在于枪身右侧那个结构精巧的黄铜击发机构。
取消了麻烦且易受天气影响的火绳,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形如鹤嘴、夹持着燧石的击锤,以及一个被称为“击砧”的硬化钢块。
枪机下方,是一个带有风雨盖板的火药池。
“大人,请看。”铁铉的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,他亲自拿起这支燧发枪,向叶明和闻讯赶来的顾慎展示。
“扣动扳机,击锤在强力弹簧驱动下迅速回转,燧石猛烈刮擦击砧,产生大量火花,同时联动机构弹开火药池盖板,火花落入引燃药,瞬间通过火门引燃膛内发射药!”
他一边说,一边进行空击发演示。只听“咔哒”一声脆响,击锤猛地砸下,燧石与击砧撞击出一蓬耀眼的火星,火药池盖板几乎同步弹开,动作流畅,时机精准。
“好!干净利落!”顾慎眼睛发亮,迫不及待地接过燧发枪,掂量着,抚摸着那冰冷的机构,“比那破火绳强太多了!这下雨天也能打了!”
叶明仔细检查着枪机的每一个细节,问道:“可靠性如何?连续击发测试数据?”
铁铉信心十足地呈上一本厚厚的记录:“回大人,经过三千次连续击发测试,在正常维护下,哑火率已降至百分之五以下!关键部件,如击锤簧、击砧,寿命可达两千次以上,燧石约五百次需更换。已基本满足实战要求!”
百分之五的哑火率,在这个时代,已是惊人的成就!这意味着,一支成建制的燧发枪部队,可以爆发出远比火绳枪部队稳定、迅猛且不受天气制约的持续火力。
“立刻开始小批量试生产!优先装备我的亲卫队和火枪营精锐,进行适应性训练和战术摸索!”顾慎立刻嚷道,他已经迫不及待想看到燧发枪齐射的场面了。
“可以。”叶明批准,“但要严格质量控制,建立完善的维护保养规程。另外,刺刀的研发也要跟上,燧发枪兵必须有近战自卫能力。”
他脑海中已经浮现出线列步兵端着上了刺刀的燧发枪,既能远程齐射又能近身搏杀的场景。
就在燧发枪取得突破性进展,即将改变陆地战争模式的同时,安阳城外那座专门为建造新式战舰而扩建的船坞内,也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刻。
经过近半年夜以继日的赶工,第一艘“扬威级”实验炮舰,终于完成了船体建造和主要设备安装,即将下水!
这艘被叶明亲自命名为“龙吟”号的战舰,静静地卧在巨大的船台上,其低矮流畅的线条、光秃秃的甲板,以及水线附近那明显颜色更深、闪烁着金属冷光的铆接铁甲带,都与周围传统的船只格格不入,充满了未来感与力量感。
船坞旁,人山人海。安阳的文武官员、格物院的核心工匠、水师官兵、以及无数闻讯赶来的百姓,都将期待和好奇的目光投向了这艘造型奇特的巨舰。
陈三老船匠站在船头,神情肃穆,带领着主要工匠进行了简单的祭奠仪式。
吉时已到!
“砍缆!”陈三用尽全身力气嘶吼出声。
巨大的支撑木被利斧砍断,船底与滑道之间涂抹的厚厚油脂在压力下发出沉闷的声响。
“龙吟”号巨大的船体开始缓缓移动,初时很慢,随即速度加快,沿着倾斜的滑道势不可挡地冲向水面!
“轰——!!!”
巨大的船首劈开河水,激起冲天浪花,整个船身猛地一震,随即稳稳地浮在了水面上,随着波浪轻轻起伏。
“成功了!下水了!”
“龙吟号!是我们的龙吟号!”
岸上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,许多人激动得热泪盈眶。顾慎更是兴奋地直接跳了起来,挥舞着拳头。
但这仅仅是开始。下水后的“龙吟”号,还需要进行为期数月的舾装——安装桅杆帆缆、铺设甲板、建造舱室,以及最关键的,安装火炮和调试所有系统。
叶明站在岸边,望着那艘在河水中微微晃动的钢铁与巨木的造物,心潮澎湃。
他转向身旁同样激动的周廷玉和水师将领,沉声道:“接下来,是更关键的舾装和海试。我要‘龙吟’号以最快的速度,形成战斗力!我们的时间,不多了。”